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近期的汽車市場,只能用“瘋狂”來表達,各個傳統車企都在瘋狂降價,地方政府也在瘋狂補貼。 傳統 燃油車集體“踩踏式降價”背后究竟是何種原因?如何看待“燃油車大賣”?新能源汽車又該何去何從?
面對近期汽車市場的“瘋狂”現象,萬創投行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毛怡卉對此做出簡要分析:
近日,湖北省開啟史上最強購車補貼活動,東風汽車集團對其旗下雪鐵龍等品牌的燃油汽車推出巨額購車補貼,最高優惠力度達到了90,000元,作為B級車的雪鐵龍C6,原價21.19萬元,補貼后僅需12.19萬元即可擁有。目前此款車型銷量暴增,甚至部分外地消費者打飛的赴湖北訂購。
這一事件也引發了連鎖反應—燃油車企紛紛開啟降價熱潮。甚至如BBA等國際品牌紛紛跟進,奧迪最高降價16萬,寶馬最高降價10萬,奔馳最高降價6萬。
可以預見燃油汽車將一改銷量下滑頹勢,實現逆勢增長。同時大幅降價也徹底顛覆了消費者對燃油汽車價格穩定的固有形象,也驗證了我國汽車市場具有較大的消費潛力,只是缺少可以引爆市場的高性價比產品,正如網友所說“曾經20萬的雪鐵龍C6全是缺點,降價至12萬元后,全車都是優點”。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復蘇,汽車消費熱情得到釋放。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我國乘用車累計銷量實現270.1萬輛?v觀全球,美國乘用車銷量實現224.69萬輛,歐洲乘用車銷量實現164.2萬輛。我國已成為全球汽車消費重要引擎。
看到我國汽車產業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現階段我國汽車消費結構存在一定問題。2023年1-2月,我國燃油車累計銷售185.4萬輛,占乘用車銷量68.6%;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84.7萬輛,占乘用車銷量31.3%,同比增長36%,雖然增幅較大但增速較前期有所放緩。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提出要堅定推進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轉型,并加速推進乘用車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傳統燃油車高端化、新能源車全面化”。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和預期存在一定差異。
部分媒體將“燃油車大賣”、“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現象解讀成新能源汽車正與傳統燃油車進行存量博弈,對此萬創研究院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國汽車消費潛力尚未得到完全釋放。2022年我國乘用車總銷量達到2686萬輛,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外2022年我國乘用車出口340萬輛,同比增長40%。如果考慮我國汽車出口數量的逐年增長,我國汽車銷量仍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
數據源自萬創研究院內部測算
數據源自萬創研究院內部測算
其次,2022年汽車產業約占我國GDP的10%,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穩增長”,汽車產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如何拉動汽車消費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通過多種舉措引導汽車消費市場釋放活力,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再有,經濟的發展始終圍繞著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而汽車也是一種商品,也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出行需求。
所以應當辯證地看待“燃油車大賣”、“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現象?梢钥醋魇窃谝欢ǔ潭壬蠈崿F了拉動汽車消費、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實現經濟增長。當然對應的措施是否具有持續性還有待明確。因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就離不開對于消費者消費訴求的判斷。從消費者的購車意向來看,主要考慮購車成本以及用車成本,尤其對于購車成本敏感度更高。降低購車成本也意味著汽車廠商需要不斷提高技術、降低成本。
新能源汽車主要由電機、電池、電控這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其中電池是最大的成本構成,約占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因此,控制電池成本對于汽車廠商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這四大主材構成,原材料價格對于電池成本有著重要影響。
近期碳酸鋰價格持續走低。至3月13日,電池級碳酸鋰報價32萬元/噸,較年初的50.1萬元/噸下跌36.13%,較去年四季度的57萬元/噸回調更為顯著。氫氧化鋰報價為40.3萬元/噸,較年初下跌23.6%。同時電解液、負極材料價格也呈下降趨勢。電解液均價約4萬元/噸,較去年13萬元/噸,下降69%;負極材料價格均價約4萬元/噸,較2022年整體下降15%。
上述價格波動為降低電池成本提供必要條件。
隔膜領域也有重大突破,5微米隔膜即將大規模運用于動力電池?梢灶A見,隨著我國自主研發全球首創7500mm隔膜拉伸寬度設備的投放,隔膜生產效率將大大提升,隔膜制備成本也將實現進一步優化。
另外隨著復合集流體等新產品的量產,電池制備成本將得到大幅降低。
電池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有利于實現新能源汽車的高質平價,進一步拉動汽車消費,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預計到202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1623萬輛,2023-2027年年復合增長率約18.4%,占全球銷量的55%。
數據源自萬創研究院內部測算
在控制購車成本的同時,控制新能源汽車用車成本也迎來新的轉機,破解新能源汽車“充電之困”萬創研究院后續會與各位讀者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