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智能船舶的相關概述
1.1 智能船舶基本內涵及認證
1.1.1 智能船舶的內涵
1.1.2 智能船舶的認證
1.2 智能船舶的主要功能模塊
1.2.1 智能航行
1.2.2 智能船體
1.2.3 智能機艙
1.2.4 智能能效管理
1.2.5 智能貨物管理
1.2.6 智能集成平臺
1.2.7 遠程控制船舶
1.2.8 自主操作船舶
1.3 智能船舶技術發展優勢
1.3.1 提高航行安全
1.3.2 提高能源效率
1.3.3 提升運營效率
1.3.4 節約維修成本
1.3.5 增加應急能力
1.3.6 實現無人航運
第二章 2021-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2.1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2.1.1 國內生產總值
2.1.2 對外經濟分析
2.1.3 工業運行情況
2.1.4 固定資產投資
2.1.5 宏觀經濟展望
2.2 國際智能船舶發展綜況
2.2.1 行業發展階段
2.2.2 相關規范標準
2.2.3 日本發展狀況
2.2.4 韓國發展狀況
2.2.5 歐洲發展情況
2.2.6 行業發展瓶頸
2.2.7 行業發展趨勢
2.3 中國智能船舶政策環境
2.3.1 智能船舶相關利好政策
2.3.2 船舶綠色智能發展意見
2.3.3 智能船舶規范文件發布
2.3.4 智能船舶相關發展規劃
2.3.5 地區智能船舶政策動態
第三章 智能船舶產業背景——船舶工業運行情況分析
3.1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優勢
3.1.1 勞動力成本優勢
3.1.2 原材料成本優勢
3.1.3 本土需求優勢
3.1.4 制造效率優勢
3.1.5 配套能力優勢
3.2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綜況
3.2.1 船舶制造的內涵
3.2.2 船舶制造產業鏈
3.2.3 船舶制造發展歷程
3.2.4 船舶制造業的地位
3.3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狀況分析
3.3.1 船舶工業景氣程度
3.3.2 船舶工業規模情況
3.3.3 船舶工業運行特點
3.3.4 船舶工業發展問題
3.3.5 船舶工業發展建議
3.4 中國船舶工業競爭格局分析
3.4.1 相關企業分布
3.4.2 產業集中度
3.4.3 區域競爭格局
3.4.4 典型企業對比
3.5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趨勢及預測
3.5.1 綠色化發展趨勢
3.5.2 智能化發展趨勢
3.5.3 船舶工業規模預測
第四章 2021-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發展分析
4.1 中國智能船舶行業運行綜況
4.1.1 行業發展階段
4.1.2 行業自身特點
4.1.3 相關產品規模
4.1.4 市場發展規模
4.1.5 市場需求狀況
4.1.6 細分市場分析
4.1.7 行業競爭情況
4.2 中國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分析
4.2.1 內河船舶基本內涵
4.2.2 內河船舶發展狀況
4.2.3 綠色智能發展建議
4.3 中國智能船舶技術專利申請狀況分析
4.3.1 專利申請規模
4.3.2 專利申請類型
4.3.3 技術生命周期
4.3.4 主要技術分支
4.3.5 主要申請人分布
4.3.6 技術創新熱點
4.4 中國智能船舶研發動態分析
4.4.1 智能散貨船成功交付離廠
4.4.2 智能集裝箱船舶迎來首航
4.4.3 智能FPSO船體項目合攏
4.4.4 首條寒地綠色智能船下水
4.4.5 “華南6”智能內河船交付
4.4.6 “青港拖1”智能船舶啟用
4.5 智能船舶行業發展瓶頸及路徑分析
4.5.1 智能船舶技術發展的問題
4.5.2 智能船舶行業發展的關鍵
4.5.3 智能船舶技術發展的建議
第五章 2021-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主要板塊發展情況解析
5.1 船體智能制造
5.1.1 船體智能制造背景
5.1.2 智能車間建設體系
5.1.3 智能制造實施路徑
5.1.4 智能車間建設思路
5.2 船舶智能航行
5.2.1 技術發展的意義
5.2.2 國際技術研發進展
5.2.3 國內技術研發進展
5.2.4 智能航行規模測算
5.2.5 國內技術發展困境
5.2.6 國內技術發展對策
5.2.7 技術應用發展前景
5.3 船舶智能機艙
5.3.1 技術發展的意義
5.3.2 智能機艙研究進展
5.3.3 智能機艙檢驗指南
5.3.4 智能機艙技術設計
5.3.5 智能機艙發展方案
5.3.6 應用數字孿生技術
5.3.7 智能機艙發展展望
5.4 船舶智能能效管理
5.4.1 船舶能效管理的背景
5.4.2 船舶能效管理的內涵
5.4.3 船舶能效管理的意義
5.4.4 國際智能能效管理狀況
5.4.5 國內智能能效管理狀況
5.4.6 智能能效管理技術架構
5.4.7 智能能效管理發展方向
5.5 船舶智能貨物管理
5.5.1 智能貨物管理指南發布
5.5.2 智能貨物管理系統構成
5.5.3 智能管控系統建設動態
5.5.4 智能液貨系統運行風險
5.6 智能船舶測試場
5.6.1 智能船舶測試場建設現狀
5.6.2 智能船舶測試場建設問題
5.6.3 智能船舶測試場發展建議
第六章 2021-2023年中國無人船舶行業發展分析
6.1 無人船舶遠程控制技術分析
6.1.1 遠程控制系統構成
6.1.2 遠程控制的關鍵技術
6.1.3 遠程控制技術發展方向
6.2 無人船舶行業發展綜況
6.2.1 無人船舶的基本概述
6.2.2 無人船舶的相關優勢
6.2.3 無人船舶的主要分類
6.2.4 無人船舶行業相關政策
6.2.5 參與國際無人船舶立法
6.3 無人船舶細分行業發展分析
6.3.1 民用無人船舶應用情況
6.3.2 民用無人船舶市場規模
6.3.3 軍用無人船舶應用背景
6.3.4 軍用無人船舶應用領域
6.4 典型無人船舶產品研發動態
6.4.1 YARA•伯克蘭號
6.4.2 Sea Friend Zero號
6.4.3 智飛號
6.4.4 Prism Courage號
6.5 無人船舶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6.5.1 行業發展的主要短板
6.5.2 海事監管相關問題
6.5.3 船舶碰撞相關問題
6.5.4 行業發展相關風險
6.5.5 國內層面立法建議
6.5.6 風險防控對策分析
6.6 無人船舶未來發展前景展望
6.6.1 無人船舶市場機遇及挑戰
6.6.2 無人船舶市場規模預測
6.6.3 無人船舶行業發展趨勢
6.6.4 無人船舶行業監管趨勢
第七章 智能船舶行業發展新階段——數字船舶行業發展分析
7.1 數字船舶相關核心技術
7.1.1 建模仿真技術
7.1.2 虛擬建造技術
7.1.3 數據庫技術
7.1.4 信息化標準技術
7.2 數字船舶行業發展綜況
7.2.1 行業發展背景
7.2.2 行業發展階段
7.2.3 行業主體布局
7.2.4 服務平臺上線
7.2.5 行業發展瓶頸
7.2.6 行業發展戰略
7.2.7 行業發展方向
7.3 船舶數字化設計應用及發展分析
7.3.1 應用背景分析
7.3.2 行業發展狀況
7.3.3 技術應用狀況
7.3.4 三維協同設計
7.3.5 軟件研發動態
7.3.6 應用瓶頸問題
7.4 企業船舶數字化的發展探索
7.4.1 案例企業基本介紹
7.4.2 數字化探索的背景
7.4.3 數字化的具體探索
第八章 2021-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的關鍵技術
8.1 智能船舶關鍵技術構成
8.2 智能船舶的共性技術
8.2.1 物聯網技術
8.2.2 信息融合技術
8.2.3 人工智能技術
8.2.4 數據管理技術
8.2.5 互操作技術
8.2.6 船舶通信技術
8.2.7 數字化技術
8.2.8 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技術
8.2.9 仿真模擬技術
8.2.10 人機交互技術
8.3 智能船舶的專有技術
8.3.1 航線規劃技術
8.3.2 自主避碰技術
8.3.3 自動靠離泊技術
8.3.4 遠程控制技術
8.3.5 船岸協同技術
8.4 智能船舶安全技術
8.4.1 風險管理技術
8.4.2 測試驗證技術
8.4.3 網絡安全技術
8.4.4 應急響應技術
8.5 數字孿生技術應用于智能船舶
8.5.1 技術本質及特點
8.5.2 技術的應用階段
8.5.3 主要的應用領域
8.5.4 數字孿生智能機艙
8.5.5 數字孿生船舶檢驗
8.5.6 技術應用面臨挑戰
第九章 2020-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重點企業運營狀況分析
9.1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9.1.1 集團基本概況
9.1.2 集團發展歷程
9.1.3 集團發展地位
9.1.4 主要業務領域
9.1.5 業務運營狀況
9.1.6 智能船舶布局
9.2 北京博華信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2.1 企業發展概況
9.2.2 主要業務范圍
9.2.3 經營效益分析
9.2.4 業務經營分析
9.2.5 財務狀況分析
9.2.6 核心競爭力分析
9.2.7 公司發展戰略
9.2.8 未來前景展望
9.3 天海融合防務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9.3.1 企業發展概況
9.3.2 主要業務范圍
9.3.3 無人艇研發動態
9.3.4 經營效益分析
9.3.5 業務經營分析
9.3.6 財務狀況分析
9.3.7 核心競爭力分析
9.3.8 公司發展戰略
9.3.9 未來前景展望
9.4 武漢南華工業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9.4.1 企業發展概況
9.4.2 公司主營業務
9.4.3 無人艇布局動態
9.4.4 經營效益分析
9.4.5 業務經營分析
9.4.6 財務狀況分析
9.4.7 核心競爭力分析
9.4.8 公司發展戰略
9.4.9 未來前景展望
9.5 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5.1 企業發展概況
9.5.2 公司主營業務
9.5.3 智能船整體方案
9.5.4 經營效益分析
9.5.5 業務經營分析
9.5.6 財務狀況分析
9.5.7 核心競爭力分析
9.5.8 公司發展戰略
9.5.9 未來前景展望
9.6 廣州紅帆科技有限公司
9.6.1 企業發展概況
9.6.2 公司主營業務
9.6.3 數字化平臺架構
9.6.4 技術研發動態
第十章 2021-2023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投融資狀況分析
10.1 智能船舶行業融資機遇分析
10.1.1 符合行業發展趨勢
10.1.2 融資降本的利好政策
10.1.3 數智化具有一定基礎
10.2 智能船舶行業融資動態分析
10.2.1 逸動科技B+輪融資
10.2.2 納百信息A輪融資
10.2.3 歐卡智舶A+輪融資
10.2.4 邁潤智能A+輪融資
10.3 智能船舶行業投資風險及應對
10.3.1 主要投資風險
10.3.2 投資風險防范
10.4 智能船舶項目投資的企業建議
10.4.1 技術驅動型企業投資建議
10.4.2 市場驅動型企業投資建議
第十一章 中投顧問對2023-2027年智能船舶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1.1 智能船舶企業發展機遇及前景發展
11.1.1 船舶運輸行業監管機遇
11.1.2 綠色智能船舶補貼機遇
11.1.3 智能船舶整體發展前景
11.2 智能船舶技術發展趨勢預測
11.2.1 技術發展最終目標
11.2.2 技術標準優化趨勢
11.2.3 數據驅動發展趨勢
11.2.4 人機共融發展趨勢
11.2.5 虛實融合發展趨勢
11.2.6 網絡安全防護趨勢
11.2.7 產業協同發展趨勢
11.3 中投顧問對2023-2027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發展預測分析
11.3.1 2023-2027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11.3.2 2023-2027年中國智能船舶市場規模預測
附錄
附錄一: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
圖表 2017-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7-202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圖表 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數據
圖表 2018-202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
圖表 202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主要商品出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主要商品進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金額、增長速度及其比重
圖表 2018-202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
圖表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主要數據
圖表 2022年三次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不含農戶)
圖表 2022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與運營能力
圖表 2022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2-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
圖表 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主要數據
圖表 智能船舶的集成平臺
圖表 國際智能船舶相關標準
圖表 日本“Suzaku”號集裝箱船
圖表 歐洲“Yara Birkeland”號集裝箱船
圖表 各國平均工資對比
圖表 2014-2022年中國/日本/韓國鋼板價格
圖表 全球前四大船東國運力(以載重噸計)
圖表 2022年前四大船東國投資金額
圖表 2022年前四大船東國新船訂單造船國分布(以金額計)
圖表 中韓典型船型關鍵建造周期對比
圖表 2018-2021年中國船舶制造企業與船舶配套企業收入情況
圖表 中國、韓國船舶制造產業對比
圖表 2021年中韓頭部造船企業經營指標對比
圖表 船舶按照用途的分類
圖表 船舶制造產業鏈
圖表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發展歷程
圖表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階段
圖表 2022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標市場份額
圖表 船舶制造行業全景圖譜
圖表 2022年中國主要造船集團、產業集中度及產品結構
圖表 中國船舶制造企業區域分布圖
圖表 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區域競爭格局
圖表 中國各省市船舶制造三大運行指標情況
圖表 中國船舶制造行業代表性企業發展布局對比
圖表 綠色替代燃料優劣勢對比
圖表 LNG動力船加注模式對比
圖表 “大智”號智能船舶核心智能平臺
圖表 智能船舶發展階段
圖表 我國部分智能船舶介紹
圖表 2017-2021年我國智能船舶行業市場規模
圖表 2017-2021年中國船舶保有量
圖表 2017-2021年我國智能船舶行業硬件設備市場規模
圖表 2017-2021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軟件信息系統市場規模
圖表 中國智能船舶行業主要品牌
圖表 船體分段智能車間建設藍圖
圖表 船體分段智能車間智能制造實施路徑
圖表 船體分段智能車間架構
圖表 基于物聯網的車間制造執行管控系統
圖表 機艙智能化能力目標圖像
圖表 機艙智能化總體架構
圖表 機艙數字孿生技術結構
圖表 船舶系統的多端孿生
圖表 孿生船舶
圖表 船舶能效管理概念演變
圖表 IMO與我國船舶能效政策演變
圖表 船舶智能能效管理關鍵技術架構
圖表 船舶能效在線監測信息來源
圖表 貨物、貨艙監測報警和輔助決策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液貨配載系統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貨物管理系統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液貨集成控制系統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液貨洗艙系統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液貨系統的組成架構
圖表 化學品船智能液貨系統運行過程控制的風險分析
圖表 典型船舶遠程控制系統
圖表 無人船艇的優勢
圖表 無人船艇分類
圖表 無人船艇行業相關政策梳理
圖表 “筋斗云0號”首航
圖表 民用無人船艇應用情況
圖表 2018-2021年中國民用無人船艇市場規模及增速
圖表 2020年我國無人船艇市場構成(按應用市場)
圖表 2015-2022年我國軍費預算情況
圖表 軍用無人船艇的應用優勢
圖表 YARA•伯克蘭號
圖表 無人機協助“Sea Friend Zero”號系泊
圖表 智飛號
圖表 Prism Courage
圖表 遠程控制系統示意圖
圖表 無人船舶技術發展方向
圖表 是船舶工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階段示意圖。
圖表 船舶工業數字化轉型戰略分析
圖表 船舶協同研制平臺項目規劃架構圖
圖表 數字孿生技術在產品設計和工藝規劃中的應用場景圖
圖表 航運業的行業特點
圖表 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化技術集成應用成為航運業新的關鍵賦能因子
圖表 數字驅動智能化探索轉型
圖表 航運智慧化、船舶智能運營生態
圖表 智能船舶的關鍵技術
圖表 數字孿生的技術本質
圖表 數字孿生技術的特點
圖表 機艙數字孿生技術結構
圖表 船舶系統的多端孿生
圖表 孿生船舶
圖表 2021年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市場范圍
圖表 2021年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業務運營數據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總資產及凈資產規模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營業收入及增速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凈利潤及增速
圖表 2021-2022年博華科技營業收入/主營業務分行業、產品、地區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凈資產收益率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資產負債率水平
圖表 2019-2022年博華科技運營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總資產及凈資產規模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營業收入及增速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凈利潤及增速
圖表 2021-2022年天海防務營業收入/主營業務分行業、產品、地區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凈資產收益率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資產負債率水平
圖表 2019-2022年天海防務運營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總資產及凈資產規模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營業收入及增速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凈利潤及增速
圖表 2021-2022年南華工業營業收入/主營業務分行業、產品、地區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凈資產收益率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資產負債率水平
圖表 2019-2022年南華工業運營能力指標
圖表 海蘭信公司發展歷程
圖表 智能船i-ship產品
圖表 智能船整體方案示意圖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總資產及凈資產規模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營業收入及增速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凈利潤及增速
圖表 2021-2022年海蘭信營業收入/主營業務分行業、產品、地區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凈資產收益率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資產負債率水平
圖表 2019-2022年海蘭信運營能力指標
圖表 紅帆造船數字化平臺總架構
圖表 智能船舶的系統架構
圖表 智能船舶方案優勢
圖表 智能航行的目標
圖表 智能船舶的虛擬仿真驗證技術
圖表 智能船舶業態的相關構成
圖表 中投顧問對2023-2027年中國智能船舶市場規模預測
根據中國船級社CCS發布的《智能船舶規范(2020)》中的定義,智能船舶系指利用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自動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并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在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環保、更加經濟和更加高效。
國際層面,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機構大力推進智能船舶相關標準制定工作。ISO圍繞自主船舶系統相關術語及數據、網絡安全、通信協議等開展標準制定。IEC在智能船舶領域的標準化工作聚焦海事導航與無線電通信設備和系統的性能要求。
目前,智能船舶是《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重點發展的領域,代表了船舶未來的方向,關乎航運業的轉型升級。2021年我國智能船舶行業市場規模為404.8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22.62%。近五年來市場規模較為穩定。智能船舶硬件設備是船舶智能化的具體載體,包括智能船舶的各種傳感設備、通信設備、導航設備等等。目前,智能船舶硬件設備市場是智能船舶行業最大的細分市場,2021年其市場規模達到241.7億元。
頂層設計層面,2022年1月18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诽岬,推廣綠色智能船舶,推進船舶自主航行等單項智能船舶技術應用,推動船舶智能航行的岸基協同系統、安保系統和遠程操控系統整體技術應用。2022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加快推進智能技術研發應用、提升綠色智能船舶產業水平、建立健全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生態等項重點任務。
從船舶行業發展趨勢看,智能船舶是未來船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引領未來航運時代發展的主流。雖然現有技術水準還未能實現自主航行與商業化運營,但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不斷進步,加之物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智能船舶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智能船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一章。報告首先介紹了智能船舶的基本概念、影響國內智能船舶發展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產業環境。接著分析了國內智能船舶行業的發展狀況、智能船舶行業主要細分板塊,然后對無人船舶行業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對數字船舶的發展做了詳實的解析,并對智能船舶關鍵技術、典型企業進行了透徹的研究,最后對其投資狀況和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分析和預測。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工信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級社、中投產業研究院、中投產業研究院市場調查中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您或貴單位若想對智能船舶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智能船舶項目,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