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隨著氫能五大示范城市群的推廣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投放進入密集期,2022年Q3共計1346輛燃料電池汽車交付使用,其中五大示范城市群共投放超1000輛。同時,今年我國氫能領域已完成35起投融資,總金額超過63億元,資本加速進入。未來隨著更多氫能投資項目落地,產業協同效應將逐步凸顯,將推動上下游產業鏈中的研發、制造等環節的進程,拓展更多下游應用場景,建議關注氫能產業布局完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投資機會。
上月市場表現
2022年10月10日至2022年10月31日,氫能源指數上漲1.14%,上證指數下跌4.33%,滬深300下跌7.78%。10月份漲幅居前三位收益率為正的行業為SW計算機、SW國防軍工、SW醫藥生物。漲幅居后三位的行業依次為SW食品飲料、SW煤炭和SW房地產。截止10月31日,氫能源板塊整體PETTM為15.76,歷史分位值為22.06%,處在歷史較低水平。
2022年10月10日至2022年10月31日,氫能源板塊月漲幅前五的個股為皖儀科技、陜鼓動力、漢纜股份、ST龍凈和南網科技,漲幅分別為48.76%、38.95%、27.58%、25.40%和25.23%。跌幅前五的個股為華特氣體、富瑞特裝、金博股份、九豐能源和衛星化學,跌幅分別為-21.84%、-18.26%、-17.33%、-17.24%和-16.83%。
重點公司動態
德龍匯能(000593.SZ)10月10日,德龍匯能集團與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于德龍匯能總部所在地成都市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重點圍繞氫能產業鏈綜合開發應用開展深度合作,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德龍匯能總裁呂濤、西南院副院長王鍵等相關領導出席并見證簽約。(iFinD)
明陽智能(601615.SH):10月13日,全球最大單體堿性水電解制氫裝備在廣東成功下線。全新下線的堿性水電解制氫裝備單體產氫量為1500-2500Nm3/h,單體產氫能力全球最大,由明陽智能自主獨立設計并生產制造,具備10%-110%寬頻調諧制氫能力,在消納可再生能源波動性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該裝備可實現一鍵式操作,無人值守。與同等級設備相比,電解槽長度縮小50%,產氫能損更低;在大規模制氫項目的應用中,單位產能設備投資可以減少30%,為平價綠氫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裝備技術基礎。(北極星氫能網)
雄韜股份(002733.SZ):深圳市雄韜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氫瑞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與深圳深科鵬沃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氫燃料電池電堆銷售合同》,合同金額為人民幣7,960,032元。(公司公告)
廈門鎢業(600549.SH):10月18日廈門鎢業發布公告稱,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擬投資1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廈門廈鎢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擬向氫能公司以人民幣約1.65億元協議轉讓公司所持有的貯氫合金材料相關業務資產。(公司公告)
東宏股份(603856.SH):10月20日,東宏股份披露定增方案,公司擬募資5.85億元,投資于年產7.4萬噸高性能復合管道擴能項目、新型柔性管道研發(氫能輸送)及產業化項目等。同日公司發布公告,與浙江大學、東海實驗室簽訂共建協議,積極開拓高性能非金屬管道的應用市場,特別是輸氫管道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氫儲能、氫化工、氫交通、氫冶金以及氫進萬家等領域或場景的應用。(公司公告)
河鋼股份(000709.SZ):河鋼(佳華)制氫項目正式通過政府審批,項目建設規模3萬Nm3/h,共分三期實施,一期規模1萬Nm3/h,現已進入施工建設階段。該項目是河鋼工業技術落實河鋼打造京津冀地區氫能產業聚集區高地部署的具體舉措,年產氫氣2.1萬噸,項目建成后將輻射200公里范圍內氫氣市場。河鋼工業技術不斷加快在京津冀地區的制氫網絡布局,計劃到2025年建設不少于10座制氫工廠。(i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