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36億美金、估值超過70億美金,背靠著福特、大眾兩大汽車巨頭的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Argo AI在一夕之間轟然倒塌。
近日,Argo AI發言人艾倫·霍爾近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公司將不再繼續履行使命,這是通過和股東協調后做出的決定,部分員工將有機會繼續在福特或大眾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工作,而其他人的就業將不幸結束。”而分別持股39%的福特、大眾也宣布不再向Argo AI投資。同時福特和大眾已開始為Argo AI的激光雷達(lIDAR)部門尋找買家。
隨著Argo AI的倒閉,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艱難的問題成為行業內廣泛探討的話題。研發過于燒錢但盈利遙遙無期已成為擺在自動駕駛發展道路上的兩座大山,而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存在巨大的估值泡沫也成了行業和資本市場最為關心的問題。
兩大汽車集團均退出
公開資料顯示,Argo AI創立于2016年,總部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匹玆堡。Argo AI的核心業務是做L4模式,在其創立的第二個年頭,就獲得了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拋來的橄欖枝,收獲了其5 年共 10 億美元的投資;在2019年,又拿下大眾汽車26億美元(10億美元投資、16億美元的自動駕駛技術子公司AID)的戰略融資為其注入新的血液,大眾與福特均以約為39%的持股比例持有Argo AI公司股份。
一時間Argo AI風頭無兩,成為這一行業的獨角獸,巔峰市值一度高達70億美元,團隊規模超 2000 人。也是憑借著大眾和福特的保駕護航,彼時Argo AI的發展還算順利,不但在華盛頓、邁阿密和奧斯汀等城市測試全自動駕駛汽車,甚至還在各個城市策劃與Lyft自動出租車業務的合作,同時也開始與沃爾瑪合作部署無人駕駛送貨服務等。
按規劃,Argo AI負責開發、測試并最終實現其自動駕駛系統的商業化。Argo AI的聯合創始人Bryan Salesky甚至在去年四月的內部會議上告訴員工,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越來越近,公司正在尋求增加融資,并考慮最早于2021年內上市。
但是愿景雖好卻難敵現實殘酷,事實證明,作為前沿新科技,L4的研發成本奇高,但回報周期卻過長,商業化落地困難,一旦資金鏈斷裂,研發就會停滯,甚至帶來巨額損失,這樣的壓力也使股東心生退意,打起了退堂鼓。
大眾此前便傳出不再繼續投資Argo AI的消息,而其動作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消息,大眾在智能駕駛系統的布局上選擇聯手已落地更為穩健的企業——在海外與博世合作,在中國斥資約24億歐元與地平線組建合資子公司。
相比大眾的委婉,福特則直白得多,甚至一改此前積極布局自動駕駛技術的態度。10月26日,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 · 法利在一份聲明中坦言:“實現大規模、盈利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福特汽車也在同日宣布,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開發項目Argo AI 將被關閉解散,其成員與部分零部件將分別納入福特汽車公司與大眾汽車公司。
福特汽車發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雖然393.92億美元的季度營收遠超過了華爾街的預期,但三季度凈虧損達到8.27億美元,而此前對Argo AI的投資共計入27億美元的非現金稅前減值是導致福特汽車在該季度虧損的重要原因。
福特的堅決也使大眾明確了退出意向。大眾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未來技術的開發方面,專注和速度至關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為客戶提供最強大的功能,并使我們的開發盡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福特與大眾的退出,勢必導致Argo AI難逃倒閉的結局。
跳躍式布局L4無法實現“造血”
對于Argo AI極速隕落的原因,汽車行業分析師徐嘉平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首當其沖就是太過燒錢。自動駕駛領域研發時間長、成本消耗巨大,需要長期大量的資本投入,同時回本周期很長,因此高額風險投資押注下的商業模式難以短時間變現,導致投資者逐漸從滿腔熱情到望而生怯。這不僅僅是Argo AI一家面臨的問題,這是整個自動駕駛技術在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從全行業角度來看,Argo AI的倒閉或許只是自動駕駛企業處于尷尬地位的一個縮影。10月26日,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芯片公司Mobileye上市原本應該是今年美股市場最受矚目的IPO事件,但上市當天收盤時股價上漲38%,市值達到230.7億美元,相比一年前Mobileye近500億美元的估值,現在幾乎蒸發掉了一半。Aurora Innovation、Embark Technology與圖森未來等自動駕駛公司今年的股價都暴跌了起碼80%。
Argo AI倒閉也折射出自動駕駛領域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愈加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就愈難突破以及商業化落地。
吉姆 · 法利的發言也剛好佐證了這一問題。他表示:“雖然福特對L4級別ADAS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但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商業化落地還將耗資數十億美元,并至少需要5年多時間。未來即使是福特需要L4級技術也可以通過購買等其他方式獲得,我們不一定要自己研發這種技術。”
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告訴《華夏時報》記者:“Argo AI的破產主要有自動駕駛行業和資金面的雙重影響。從自動駕駛行業來看,技術突破較慢使得L4級別遲遲未能落地,相關企業處于持續燒錢狀態。從資金來看,全球流動性收縮的背景下,初創企業獲得外部融資難度增加。在無法獲得外部支持的情況下,技術目標過于超前的公司無法實現自身造血機制,最終面臨經營困難,Argo AI就是一個縮影。”
相比L4,最切實際的打法或許是當下集中資源做到L2+和L3智能駕駛的開發。白毅陽進一步表示:“從汽車行業來看,自動駕駛是繞不過的發展趨勢,但在未來一兩年內,車企會更加關注L2級ADAS滲透率的提升,更多地采用漸進式的發展模式,而非跳躍式布局L4級別自動駕駛。”
盡管自動駕駛行業泡沫減退,但是仍有不少企業熱情不減。比亞迪、特斯拉、百度、谷歌、華為、蘋果……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互聯網巨頭抑或是科技巨鱷仍然選擇布局自動駕駛領域。
汽車行業分析師林述成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是一定具備前景的。對于車企來說,將自動駕駛技術握在手里勢必會提高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就當下而言,企業以自動駕駛為噱頭宣傳不但能提高品牌力,也會借此帶來一定的銷量提升,對于其他企業而言,這也成了日后進軍造車領域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