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工信部對《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出,到2023年,明確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頂層設計,研究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研制的總體規則,明確標準間的關系,重點開展基礎共性標準研制,基本滿足我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需求。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國家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持續推動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基礎共性、關鍵應用示范和安全保障等標準,有效指導我國區塊鏈產業建設,提升技術與應用服務水平。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輪值主席朱幼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提出技術基礎共性、關鍵應用示范和安全保障等標準,有助于提升我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的技術水平,加速我國區塊鏈落地應用,有利于我國區塊鏈行業安全可持續發展。
朱幼平表示:“區塊鏈是數字化和數字經濟重要賽道,時下元宇宙、NFT、Web3.0等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頻出,分布式系統、共識算法、加密算法、智能合約、Layer2、跨鏈等區塊鏈技術快速迭代。標準體系建設是加強國際話語權、定價權等國際競爭賽道的重要手段。”
趣鏈科技標準化與課題管理部負責人、技術標準總監陳曉豐對記者表示,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架構有效指導了區塊鏈行業“政、產、學、研、用”各方開展區塊鏈標準研制工作,為區塊鏈技術創新突破和區塊鏈業務應用落地提供標準指引。企業因此可以實現更高效的技術創新和業務交易。
中關村智能科技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首席數字經濟學家陳曉華說:“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中國建設均對數據要素全流程可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信任技術,此次意見的征求標志著我國區塊鏈產業標準化即將迎來全面提升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區塊鏈技術建立分布式信任機制,保障系統內數據的公開透明、可溯源、難篡改的優勢逐漸凸顯,從今年區塊鏈的政策導向來看更加注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落地。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3月28日公布《“河南鏈”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目標2023年年底前,“河南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標準規范基本建立,將選取高頻、成熟、特色應用場景開展先行先試并逐步拓展,包括建設電子證照鏈、建設金融服務鏈、建設司法存證鏈、建設農產品溯源鏈、建設智慧醫療鏈。
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公布,自3月7日起,全國3500多家法院的電子送達文書均支持電子送達文書在互聯網司法區塊鏈平臺或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進行在線核驗。至此,人民法院今后送達的每一份電子文書均將實現區塊鏈技術存證驗證。
朱幼平表示,各地區塊鏈政策多是由政府主導,在存儲、產品溯源、鏈商、數字版權、核證I-REC國際綠證、身份認證與個人征信、司法存證、貿易金融電子政務等領域均有應用,且公司參與意愿強烈,參與更深度。
陳曉豐介紹,今年多地出臺的政策更加細致地為企業提供了引導,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大框架,如在包括安全、隱私、數據共享等方面提供明確指南,繼而確保企業發展的合規性。此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各方交流,搭建起信息互通的平臺,多方共同努力打造更好的區塊鏈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