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網-產業投資專用門戶

“券業一哥”還是TA!11家券商營收超百億

來源:互聯網 2023-03-31 15:17中投網 A-A+

  3月30日晚間,15家上市券商及券商主體集體披露2022年度業績報告。其中,中信證券穩居“券業一哥”寶座,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達651.09億元,歸母凈利潤達213.17億元,均位列行業第一,且與第二名拉開了近一倍的差距。

  截至發稿,共有8家券商2022年營收超200億元,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3家券商進入“凈利百億俱樂部”,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

  11家券商營收超百億

  中信證券營收突破600億元

  3月30日晚間,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東方證券等15家券商集體披露2022年度業績報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已有25家上市券商及券商主體披露2022年度業績報告。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證券公司2022年度經營數據,2022年證券行業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49.73億元、凈利潤1423.01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1.02%、25.11%。

  數據截至2023年3月30日晚間

  截至目前,從營業收入情況來看,大型券商“強者恒強”,頭部效應十分顯著。共有11家券商2022年營收超過100億元,其中8家券商超200億元。中信證券營收排名第一,高達651.09億元,也是唯一一家營收突破600億元的券商。國泰君安、銀河證券、華泰證券緊隨其后,營收均超300億元。

  從凈利潤規模來看,大型券商和中小券商的分化也在進一步加劇。中信證券的凈利潤達213.17億元,成為“雙冠王”,也是唯一一家凈利超200億元的券商;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位列第二、三位,凈利均超100億元;東方財富、招商證券的凈利均超過80億元。

  截至發稿,除中金公司外,其余頭部券商均已披露2022年度業績報告,整體頭部券商的座次排名也浮出水面。與2021年相比,銀河證券的排名躍升較快,從11名躋身前五;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分別退后一位;招商證券退后較多,但目前仍排在行業前十。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券商的營業收入實現逆勢正增長,分別是華鑫股份、浙商證券和華林證券,均同比小幅上漲。

  2家券商凈利逆勢正增長

  6家券商凈利同比下滑超50%

  在證券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仍有2家上市券商實現凈利正增長,分別是方正證券和信達證券。

  作為首家披露2022年年報的券商,方正證券2022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7.77億元,同比下滑9.79%;歸母凈利潤21.48億元,同比增長17.88%,創6年新高。

  方正證券表示,2022年公司通過高配債、低配股,在自營投資業務方面逆勢逆行業跑贏,支撐了全年業績。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對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利息收入中其他債權投資利息收入=自營投資收益”的計算口徑,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方正證券實現自營投資收益22.33億元。

  3月13日晚間,信達證券披露2022年年報,實現營業收入34.38億元,同比下降9.61%;歸母凈利潤12.27億元,同比增長4.75%。

  具體來看,信達證券除自營業務增長12.80%之外,其他主要業務均出現下滑。關于自營業務增長的原因,信達證券表示,主要是通過增強資產配置研究和投資能力,動態調整固收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在控制波動的情況下實現了較好的投資收益。

  幾家歡喜幾家愁。從目前已披露的年報情況來看,有6家券商2022年凈利潤同比下滑超50%,分別是錦龍股份、紅塔證券、中泰證券、中原證券、申萬宏源、東興證券。

  其中,錦龍股份下滑幅度最為嚴重,同比下滑198.31%,且延續了虧損態勢,2022全年凈虧損3.92億元。報告期內,錦龍股份控股子公司中山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14億元,凈虧損1.79億元;參股公司東莞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2.99億元,歸母凈利潤7.89億元。

  對于歸母凈利潤下降的原因,錦龍股份表示,中山證券部分持倉信用債券和股票估值下調,自營業務收入下降幅度較大,公允價值變動出現損失。受國內房地產行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中山證券投資銀行優勢業務受到較大的沖擊,債券承銷業務規?s減,導致投資銀行業務收入下降幅度較大。

  經紀業務仍為收入“壓艙石”

  自營業務成業績“勝負手”

  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證券經紀業務依然位居第一大收入來源,占比32.55%,較上年有所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資本中介業務、證券投資業務緊隨其后,分別貢獻營業收入的16.69%、16.03%、15.40%。

  中信證券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客戶數量累計超1300萬戶、托管客戶資產規模保持10萬億級,其中200萬元以上資產財富客戶數量近16萬戶。公司及中信證券(山東)、中信證券華南代理股票基金交易總額人民幣36.2萬億元,經紀業務收入排名保持行業第一。

  證券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方面,中信建投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證券經紀業務凈收入市場占比4.03%,位居行業第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市場占比3.85%,位居行業第八;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市場份額5.37%,位居行業第六;托管證券市值市場占比5.93%,位居行業第三;A股資金賬戶數市場占比3.83%,位居行業第九。

  2022年,受市場波動影響,自營業務成為券商盈利和扭虧的“勝負手”。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行業實現證券投資收益608.39億元,同比下降55.94%。

  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對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自營投資收益”的計算口徑簡單估算,目前已公布業績的券商中,2022年自營業務收入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其中,中信證券以176.36億元的自營收入位居第一,同比下降22.25%。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去年自營收入分別為70.26億元、60.27億元。

  而海通證券、東興證券、安信證券、國元證券等多家券商2022年自營業務出現虧損,其中海通證券自營收入虧損超10億元,東興證券自營收入虧損超7億元。

  從增幅看,在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券商或母公司中,目前僅方正證券自營業務凈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此前,方正證券副總裁崔肖在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方正證券堅持的業務戰略是多品種、多策略,擁抱新業務,分散投資,在投資交易條線中,5個部門有3個屬于微少非方向性業務,圍繞輕資本業務開展,如此布局使投資交易業務在市場劇烈波動時能取得相對穩定的收益。

  2023年券商業績

  有望迎來底部反轉

  總的來說,不論是大型券商還是中小券商,2022年業績普遍承壓。但多家機構預計,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施及經濟復蘇,券商2023年有望迎來業績和估值的雙修復。

  湘財證券表示,全面注冊制改革正式落地,資本市場將持續擴容。注冊制下券商各項業務將迎來增量空間,特別是投行業務最為受益,承銷保薦收入穩定增長,跟投機制也增厚券商收入,但對券商資金實力和定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券商板塊估值仍處于歷史底部區域,安全邊際較高。建議關注投行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兩條投資主線。

  招商證券認為,全面注冊制的落地標志著注冊制的制度安排基本定型,未來投行是價值挖掘、盡職調查、資產定價、合規審查、項目承銷等綜合能力、全鏈路的競爭,預期頭部券商將持續受益,業務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轉融通新規降低了券商參與轉融通的成本,信用業務空間進一步釋放。隨著2023年市場信心回暖、經濟復蘇以及利好政策的出臺,交投活躍度及風險偏好恢復有望驅動券商業績和估值的雙重修復。注冊制下,頭部券商、兩融業績彈性強券商及金融科技類公司望受益。

  南京證券認為,當前行業業績低點已過,隨著經濟復蘇驅動市場回暖,券商業績有望迎來底部反轉。當前券商板塊估值仍位于歷史底部,PB僅1.29倍,對應近十年歷史估值分位數為12%。后續待市場情緒進一步回暖,券商板塊估值有望進一步上升。

十四五將是中國技術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重點機會有哪些?
掃碼關注右側公眾號,回復對應關鍵詞,即可免費獲取以下報告
中投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 1、中投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ocn@ocn.com.cn、0755-88350114,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 2、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投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相關投資并承擔相應風險。
免費報告
相關閱讀
相關報告
大健康產業投資前景預測 大健康產業投資前景預測
熱門報告
最新動態政府招商數字化新工具——中投顧問產業招商大腦!X
欧洲少妇_寂寞少妇精油Spa按摩_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高潮A片_主页